yh533388银河艺评论家协会>协会动态
2023yh533388银河大奖(文艺评论) | 张 欣:激浊扬清,引领风尚
来源:江苏省评协   2023年12月12日17:36
为促进“做人的工作”与“推动文艺创作”有机融合,发挥文艺评论在解读评奖标准、作品内涵和引导精品创作方面的独特作用,为江苏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地,更好地贡献文艺评论的力量,yh533388银河艺评论家协会及时组织评论家围绕本届评奖的门类撰写评论文章,并将相关文章陆续在协会公众号予以转发,与广大网友分享。

编者按:yh533388银河艺大奖是省文联设置的各艺术门类最高奖项,多年来为展示yh533388银河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激发各艺术门类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本届文艺大奖对戏剧、电影、音乐、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杂技、文艺评论等8个艺术门类开展了评奖工作,参评作品2113件(人),共评出获奖作品270件(人)。为促进“做人的工作”与“推动文艺创作”有机融合,发挥文艺评论在解读评奖标准、作品内涵和引导精品创作方面的独特作用,为江苏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地,更好地贡献文艺评论的力量,yh533388银河艺评论家协会及时组织评论家围绕本届评奖的门类撰写评论文章,并将相关文章陆续在协会公众号予以转发,与广大网友分享。

激浊扬清,引领风尚

——评2023yh533388银河大奖·文艺评论奖

文/张 欣

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艺的生存语境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发生了明显转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阐释和挖掘具有了一种普遍的当下意义。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现实语境中,探索民族文化传承新路径,以此激发人们内心对于国家、民族的自信和归属,已成为当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在各种文艺作品的传播接受过程中,根据各自特色及问题书写文艺评论的作者们,需要站在更高层次的视野上激浊扬清,引领风尚。

由yh533388银河主办,yh533388银河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2023年yh533388银河艺大奖·文艺评论奖”,经初评、复评和终评,最终在107篇(部)中评选出获奖作品29件,其中,一等奖6篇(部),二等奖10篇(部),三等奖13篇,评论内容涉及到文学、影视、书画、戏曲等多种艺术门类,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选择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作品进行点评,产生积极社会影响

年画、剪纸、刺绣、泥塑、木雕、织染、皮影等民间美术,产生于基层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民间美术的发展瓶颈和前景态势》一文分析了民间艺术被边缘化的原因,也提出了传统木作造型时尚化、影视游戏的动画角色渗入数字皮影、民间灯会引进动态3D投影技术等新的发展方向。更多的评论类作品选择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如《向死而生的显影与烛光的隐喻——评红色题材锡剧<烛光在前>》,将张太雷的革命行动作为焦点,创新地以“旁观者”即他的妻子陆静华的主观视角来“冲印”出那段真实的历史记忆,对革命人物真实的心路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观照;怀着对小脚女人的悲悯,《历史、影像与声音——评汤德胜<逝去的脚影>》将这些影像遥寄先辈,留存后代,保存人类记忆;面对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当你老了何以为家——九个断片中的<我们的爸妈>》针对尤恒的《我们的爸妈》直面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从不同角度引发读者思考;《文化人、组织与革命宣传》从体制视角探究了延安时期党把文化人纳入革命事业内部的管理策略。

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剧照

二、遵循艺术规律,把握时代性

时代性体现在两点。其一,用文艺评论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形象:审美规律与艺术构建》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果,本书系统阐述了文艺作品在国家形象构建中对内凝聚和对外影响的“双功能”及其审美规律,探索文艺实践如何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和“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其二,完成了一定时间跨度的学理思考与现代性转化。《风流未减,爱欲轮回——叶弥<不老>读札》探讨了叶弥在作品中选择1958、1968、1978这三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原因;《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创作40年发展的成就、问题及展望》梳理总结了40年来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创作的卓著成就,也存在故作深沉,为先锋而先锋;唯利是图,商业色彩过浓;庸俗无聊,肆意搞笑;内容贫乏,原创力不足等问题;《家庭事·国家史·民族志:<人世间>的审美意蕴建构》,根据周姓家庭50年的风雨变迁,描绘百姓生活史、展现家国命运,文章从《人世间》提取出年代剧独特的美学特征,旨在为同类型创作找到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板,同时也丰富拓展年代剧的理论研究。传统艺术形式如何再次唤起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热情,一直是艺术工作者思考的论题。《一座京昆合璧、美不胜收的戏曲新高峰——评现代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一文,分析了这部作品的成功原因:一方面创造性地实现了戏曲舞台上的“京昆合璧”;一方面通过对戏剧题材、内容、结构和语言等的创新,为过去和现在搭建起共情的桥梁,并深刻回答了“大师何以为大师”的时代命题;《当代舞蹈的民族性表达与价值追求》也对当代舞蹈通过叙事重构、赋形呈现和精神构筑等艺术策略进行了解读,让过去以记忆的形态与现代产生互动。

三、突出江苏地域特色与美学价值针对“新金陵画派”,《傅抱石“调和镇静”审美观照下的篆书题款》总结了傅氏篆书题款的经验与得失;《大时代下的个体表达——新金陵画派之余彤甫研究》,弥补了余彤甫绘画研究的空白;《谢伯子评传》聚焦常州的聋人特殊教育家、著名书画家谢伯子;《<抱云堂艺评>读书札记》收录了言恭达先生的美学思想与哲学思想;《构筑江苏地域书风的学术高地》介绍了江苏省书法院以“雨山问道”为题的中青年书法家学术提名展活动;《盐城革命文艺史略》将革命时期盐城的文艺组织、文艺思想、文艺形式进行了细致全面的概括。此外,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支撑力量,《坚守与重塑——社会文化之下的“南京作家群”浅窥》,对南京当代作家群体进行了聚焦和关注;《苏州滑稽戏电影中的别样江南》,分析了由滑稽戏到滑稽戏电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媒材转化问题,拥有独特的文化内核与审美积淀的苏州滑稽戏电影不仅记录下别具特色的当代江南文化形态,也见证着苏州滑稽戏与生俱来的应变能力和与时俱进的韧性品质。

话剧《生活在天上》剧照四、坚持正确的文艺评论标准及学术创新性原则“出位之思”指称现代艺术的跨媒体性,中国现当代小说呈现了鲜明的跨媒体特征,《“出位之思”与新时期小说的视觉想象——以格非为例》,介绍了作家格非借鉴绘画、电影、造型等艺术创作技巧,通过色彩渲染、感觉描绘、物象描摹等方法跨越了小说写作的媒体限制,使其小说呈现鲜明的视觉化效果。同样,《<生活在天上>:从小说到话剧的打开密码》,探讨了取材于毕飞宇两部短篇小说《彩虹》和《生活在天上》的话剧,如何嫁接与何以可能的问题:话剧主创敏锐地捕捉到两部气韵相通的短篇,并天才地把两部小说嫁接到同一部话剧之中,打开了更大的世界。《重审<上海摩登>》一文重返李欧梵《上海摩登》的研究起点和历史现场,深入辨析上海现代性生成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阶层等的复杂缠绕和矛盾张力,敞开上海“混杂的现代性”的复杂场域,最终揭示“上海摩登”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为未来进一步研究上海现代性和文学之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础。书法评论方面,《书法品评中的女性美和性别意识》跳出了以往的认知模式,通过宏观的历史梳理,重新对历代书论中丰富的女性美进行了价值评判;《书法短视频传播的特色探析及价值运用》对书法短视频的主要传播要素进行探析,兼与传统书法传播进行比较,考察它们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模式,分析它们的传播价值和不足;《当前书法学术研究的热与冷》分析了当前书学研究偏重于书法史的现状,呼吁补缺拾遗,中国书协和艺术媒体发挥更多的作用。

电视剧《人世间》剧照五、文风清新,以评促创艺术创作历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调整、不断提升的过程,好的文艺评论,正是促进更好的文艺作品创作、产生的源泉之一。《散文给人以温暖和明亮》提出了给人以希望、信心、温暖和境界的“大散文”概念,聚焦时代、讴歌人民、服务社会、推动进步,是散文作者应有的立场;《用诗歌敲过所有事物的门——胡弦诗歌创作论》,从胡弦三十多年的创作中总结出他在拓展诗学空间、持续尝试汉诗新的可能性等可资借鉴的探索;《不可固化的创作与审美》一文,强调了“笔墨当随时代”的重要性,除此以外,艺术家还应该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使真情实感在创作中得以体现。在《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创作才能变“聪明”》中,作者采访了1987年版《红楼梦》和1994年版《三国演义》这两部作品的导演、90岁的王扶林先生,给当下的年轻影视工作者提出了建议:“最好多读一点古典名著,从中汲取些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充分吸收前人的艺术精华,那样你才能变得聪明。”其实不只是影视工作者,所有文艺工作者、文艺评论工作者,都应该学会“慢”下来,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多的苦功夫,接受优秀文化的浸染与熏陶,从中汲取精华,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不断打磨自己的从艺心性,才可能创作出深刻隽永的文艺(评论)作品,这也是快节奏的时代浪潮中给予我们的新使命。

作者简介张 欣,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后。

-END -

Baidu
sogou